美国之音2022年9月8日报道,为了保持对中国的技术优势,拜登政府的“芯片法案”在半导体领域采取了美国历来并不愿意施行的产业政策。美国海事专家呼吁,拜登政府亟需通过类似的“船舶法案”,大规模补贴和振兴本土造船和修船工业。美国智库西格摩研究所资深研究员、退役海军上校亨德里克斯8月29日在美国《国家评论》发文称,尽管美国制造的芯片很可能比在中国等海外制造的成本更高,但如果战争爆发,美国仍将有可用的芯片。出于同样的战略考量,亨德里克斯认为,美国总统应该签署“船舶法案”,大规模地将造船和修船能力本土化。美国既不能依赖外国建造的船只来往美国港口运送货物,也不能依赖外国制造商来生产海军和商船所需的关键部件,这些能力都会在战时被扼杀,构成危及国家安全的巨大战略漏洞。亨德里克斯在文中指出,美国在二战期间有50多家公共和私人造船厂,可以建造或修理长度超过500英尺的船只,但这个曾经是世上最强大的造船国今天却只剩下不到20个造船厂。相比之下,按总吨位计算,目前世界前三大造船国是中国、韩国和日本。中国有19个现代化造船厂,以惊人的速度生产商用和海军舰艇,其中一家造船厂规模之大,甚至超过了美国所有造船厂的总和。华盛顿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国防概念与技术兼职研究员、曾担任美国海事公司Crowley Maritime高管的罗伯茨表示,美国几乎放弃了商业造船和维修行业,特别是大型商船的生产明显落后于中国。“美国商业造船厂几乎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,必须依靠‘琼斯法案’(Jones Act)之下有资格在美国国内贸易中运营的船舶订单才能生存。”他指出,中国的大型商船订单可高达1529艘,位居世界第一,几乎占全球总量的一半;虽然每年美国造船厂建造了数百艘小型船舶(拖船、驳船等),但美国大型商船的订单不到十艘,而后者可以在战争中发挥重要的后勤补给作用。位于马里兰州的国防咨询公司FerryBridge Group主管、曾任巴尔克利号驱逐舰指挥官的退役海军军官麦格拉斯建议,美国国会需要对造船业投入大量财政资源来补贴必要的投资和收购;开展工作培训以激励造船劳动力;作出跨越多代的连续性承诺。亨德里克斯也在《国家评论》的文章中呼吁,补贴和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必须成为美国造船业的一部分。“船舶法案”将引导政府资金对现有造船厂进行现代化改造,同时指导建设更多的造船和修船厂,增加供应链的韧性和多样性。在芯片、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成为主战场的时代,亨德里克斯提醒说,美国是作为一个海上强国立国的,其财富、贸易、身份与海洋息息相关,“作为一个国家,我们需要做出有意识的决定——美国将再次成为海上强国,投资商业造船,投资海军造船和修船能力。”(来源:美国之音)